新华社天津3月14日电(记者栗雅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购物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之而来的消费陷阱和风险却也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困扰。为此,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和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发布了针对电商购物的“避坑指南”,旨在帮助消费者科学、理性地进行网购,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在选择电商平台时,消费者应当优先考虑那些经营资质齐全、售后服务完善的知名大型电商。这样的平台一般都具备完善的用户保障机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可靠的购物体验。同时,消费者要警惕通过不明链接、弹窗广告或私人社交账号进行交易,这些通常是网络诈骗的温床,务必保持高度警惕,谨防“钓鱼网站”的侵害。
在电商环境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诱人的促销信息,比如“虚构原价”或“虚假折扣”。为了保护自己,消费者应运用比价工具查询历史价格,避免被“伪优惠”所误导。此外,也要对“网红推荐”、“限量秒杀”等营销话术保持冷静,避免因冲动而购买不必要的商品。
在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必须尽量选择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商品。同时,务必仔细关注商品详情页中的规格、材质、保质期以及售后服务条款等重要信息,这对于日后的售后维权将极为关键。养成查看用户评价的好习惯,警惕那些通过“刷单炒信”营造出来的虚假口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电商购物的过程中,支付环节的安全尤为重要。消费者应优先使用平台提供的官方支付工具,确保交易过程在平台内完成。对于任何要求私下转账或者扫码付款的“客服”提示,都应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要轻信。同时,对于大额商品,建议消费者养成保存商品页面截图、聊天记录、订单详情、支付凭证及物流信息的习惯,并索要并妥善保管发票或电子交易凭证,以备后续维权之用。
在收货时,消费者务必在签收前仔细查验商品的外观、数量和功能是否完整。如果发现商品破损或与订单不符,应当当场拒收,并拍照留证。对于大额、易碎、易腐商品,建议消费者在开箱时录制视频,这样的举措可以为后期维权提供有力的证据。
如果在购物过程中发生了消费纠纷,消费者应依法维权。首先,可以试图通过与商家协商来解决问题;如果协商未果,可申请交易平台介入处理,若平台处理依然不满意,可以向消费所在地的消协组织和相关监管部门投诉。对于涉及大额或情节严重的情况,消费者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电商购物虽然方便快捷,但其中也隐藏着不少风险。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应当保持理性、谨慎,仔细考量每一个环节。通过正确选择电商平台、理性消费和安全支付,大家能够有效地避免购物陷阱,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